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

甚麼毛病!──蜿蜒曲折的病原鑑定之旅

我們在5月5號的探訪時,第一次發現了奇怪的病徵。




葉片垂軟





一株病株上都有一片黃化、萎凋特別嚴重的葉片,
推斷是病源入侵處。
而且從葉片上由葉緣向內的三角形痕跡,
顯示病原可能是從葉片的水孔入侵。



我們在上星期並沒有看到任何類似的病徵,這種疾病似乎發展得非常迅速。
莖中央通常都有一段部位軟腐,散發惡臭。 




在田間時,吳大哥表示認為是蔓割病
為了不讓疾病傳染,吳大哥把生病的瓜連根拔除。

我們藉機拿了兩株病瓜回學校,打算趁實習課時鏡檢拍照上傳。




但是看了我們帶回去的軟腐瓜藤,
實習課的助教眉頭一皺,發覺病情並不單純

因為蔓割病通常是不會有軟腐現象的。更不會有如此明顯的惡臭。



我們三人都摸不著頭緒,就帶著病株和照片去詢問了教授

:病情發展迅速,葉片似乎有稍微的透化,基於這些特徵判斷可能是疫病



為了確認是否是疫病,我們倆人去找植病系真菌室的陳啟予教授




 看了我們的病株:
「疫病再嚴重,也很少造成如此嚴重的軟腐、惡臭。」

「不過,還是先做病源分離試試看吧。」

教授把我們指派給尹則學長
給我們做病源分離、培養的器材還有各種技術指導



由於判斷可能是疫病,我們進行植株表面消毒後,取出裡頭的組織,進行培養



利用water agar培養基來培養




但日後,培養皿內並沒有長出疫病類的菌。

因此我們排除了疫病感染的可能性



後來又徵詢幾位教授的意見,
認為惡臭的病徵,更類似細菌性的病原感染


細菌性的感染有一種簡單的檢測方式
就是觀察菌流/菌泥(ooze):
把感染的植物莖部切開,剖面泡於水中
可以觀察到雲狀的菌流流出

(我們試了十幾分鐘,切了好多段病株再加上手指擠壓才好不容易成功呢)


「可能是Erwinia的細菌造成的。」──黃振文教授如是說。



於是乎,為了確認此判斷是否正確,
接下來要進行細菌性的分離培養。

我們配製了牛肉培養基,進行畫盤分離。


幾天過後....

咦,我們養的不是細菌嗎,怎麼會有一條一條彎彎的菌絲?

趕快用顯微鏡檢查看看


天哪!!!!!


培養皿長~蛆~啦~~~~~


由於是牛肉培養基,
裡面有真的牛肉粹取物,很容易吸引果蠅孳生
(後來我們又做了一次培養,把培養皿用para film包起來
可是三盤當中竟然還是有一盤長蛆,十分誇張。)


不論如何,小心挑選沒有被蛆爬過的菌落,
又做了一次的畫盤分離培養。


接著,我們又使用了另一種培養基──CVP培養基

將再NA培養基純化過的菌(左),點入CVP培養基(右)測定是否為Erwinia




取培養出來的待測菌,
還有Erwinia的標準菌株,

交互和點在培養皿上。



等待了數日,結果......

超感動啦!!!

培養皿上標是1與2的分別是由兩盤培養基中挑出來的代測菌株,
0則是標準菌株。

由於培養出來的菌落形態基本上一致(圓形乳白色,中央呈現淡紅色,周圍圓形凹陷。)

於是,經歷了3個多星期的追查

總算可以斷定


病害是由Erwinia屬造成。

全案終結!

從5月5日第一次發現病害,一直最後的八個原型菌落出現已經是5月26日。
這三個星期我們每兩三日就往實驗室跑去進行分離培養,
辛苦過後得出漂亮的結果、終於可以宣判結案簡直令人喜極而泣阿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