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們發現兩個十分好玩的東西
首先,剛進入溫室時,時間大約七點半,還算涼爽
瓜蔓、瓜葉附近飛舞著無數的細小飛蟲
神秘小飛蟲體長不到0.5mm,
肉眼難以辨識,只能勉強分辨可能是膜翅目昆蟲...
九點時回到現場,小飛蟲們都消失了...
再來是這個
瓜葉的背面長了好多一小點一小點的灰色真菌?
菌落零星分佈、彼此不連貫,
葉背上可見很多 (經常一片葉就有幾十個點),
小黃瓜、美濃瓜、洋香瓜葉上都有觀察到。
又是甚麼奇怪的病害嗎!?
仔細觀察,可以看到菌叢底下的葉片,沒有黃化、乾枯或其他的症狀,十分健康正常
整片葉子、植株整體也沒有特別虛弱的病徵
總之,趕緊採樣回程。
回實驗室,試圖用鑷子夾一些菌絲出來鏡檢
結果菌落竟然像是OREO餅乾一樣的被整塊掀起來......
用解剖顯微鏡仔細檢查發現......
超酷阿!
每一塊被掀起來的菌落,
底下都黏著一隻銀葉粉蝨的若蟲或成蟲。
此時我們心想:這該不會是一種銀葉粉蝨的寄生性真菌?
(拿來製成生物性殺蟲劑搞不好很有搞頭阿。我們要發達啦!!!!←當時的我心裡是這樣想的)
同時,學長判斷這種菌屬於枝孢菌Cladosporium,
是一種常見的子囊菌,通常為腐生性。
埃及有一篇對於利用Cladosporium sp. 進行粉蝨、蚜蟲類的生物防治的研究論文發表。
(http://www.academia.edu/5896635/Natural_incidence_of_Cladosporium_spp._as_a_bio-control_agent_against_whiteflies_and_aphids_in_Egypt)
不過白日夢很快就被教授打醒了\(^o^)/
陳啟予教授一眼便看出,這並不是寄生性,而是腐生型的真菌。
因為觀察菌落的型態,如果是寄生性的真菌,該菌的菌絲、生長範圍會完全侷限在蟲體身上,
但是我們的菌落可以觀察到到生長到葉片上的情形,有些還會順著葉脈行進。
Cladosporium本來就是常見的腐生菌,所以這個結果其實也不算太意外啦。
回到神秘小飛蟲
小飛蟲拿到解剖顯微鏡底下,立刻就原形畢露了!
(壓片技術不太好(´・ω・`)
小飛蟲是蚜小蜂科的昆蟲,
我認為最可能是槳角蚜小蜂屬的昆蟲。
根據Taibnet名錄,台灣此屬昆蟲只有一種Eretmocerus orientalis,東方槳角蚜小蜂
(終於耳熟了!)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蚜小蜂小檔案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槳角蚜小蜂是一種寄生蜂,粉蝨就是牠們的主要寄主。
槳角蚜小蜂是一種寄生蜂,粉蝨就是牠們的主要寄主。
主要寄生寄主的二齡~四齡若蟲。
特別的是,蚜小蜂產卵在粉蝨若蟲體表,幼蟲孵化後,
初齡幼蟲是外寄生,其餘齡期行內寄生。
蚜小蜂雌蜂產卵于粉蝨若蟲腹部下方,幼蟲二齡後鑽入寄主體内寄生。
蚜小蜂的成蟲還有一種會以產卵管刺破粉蝨若蟲,取食其體液的習性,稱取食致死,
每雌蟲終生可取食50至80隻粉蝨若蟲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由於吳大哥採無毒農法,已經停止農藥使用連續數個星期
蚜小蜂就趁機來大啖溫室內的銀葉粉蝨。
可惜的是,蚜小蜂來得有點晚了。
被銀葉粉蝨侵害最嚴重的小黃瓜已經快要結束採收。
不過對於東方蚜小蜂的利用,學術界上已有不少研究。
耕作過程中減少施藥、保護本土天敵
就可以一方面增加食用安全性、一方面對環境友善,同時達到防治目的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